高峰的博客 – A refreshed feeling

12月 23, 2010

也许中国年轻人特别爱游戏,但开放式的网络社交还有许多文化交流

Filed under: 社交,科技,文化 — Feng Gao @ 2:24 下午
Tags: , , , ,

(这是我于2010年12月14日在中国网易网博客发表的第一篇博文,未被网站批准公开阅览,虽然我在中国新浪网博客发表的相同第一篇博文没有遭遇此问题。)

在网络上看到几篇文章,说受到Facebook等西方公司在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领域高速发展的刺激和带动,中国的社交网站在短短的两、三年内达到了可以与国外媲美的规模,在盈利方面甚至比国外还要成功。

然而这些文章都不约而同地指出,中国社交网民与国外网民相比远远更为喜欢和侧重使用网页娱乐游戏,而正是这些网页游戏对商业广告界来说是求之不得的赢利机会,正如“2366网页游戏网”在2010年6月转载的文章“中国网页游戏用户超1亿 社交网站占9成”所说:

“对于庞大的互联网产业来说,哪里有人气,哪里就有财气。SNS网站的互动娱乐化进程,迫切需要寻找合理而有效的盈利模式。但是,如果用户停留在“踩好友页面”、“留言”以及“分享日志和相片”层面上,几乎不会去关注网站上的广告。而SNS网站也会担心“惹恼”用户,只能将广告放在页面的边边角角,营销效果极差。致力于互动娱乐性的SNS网站当然不甘于重演门户网站的“广告尴尬”,它们在网页游戏上嗅到了“财富商机”。”

从自己的经验来看我也觉得这个说法是有根据的,因为国外的年轻人玩游戏大多在游戏网上而不在社交网上玩,社交网上“分享日志和相片”仍为主流。

“Websbook网”在2009年4月转载的文章,“中国SNS社交网站盈利能力超美国同行”,也提到中国社交网站的这一盈利优点:

“尽管中国互联网市场增长迅猛,但包括谷歌和Facebook在内的许多国际巨头都在如何从3亿中国网民上获得收益遭遇挑战。中国的网民平均年龄非常低,66.7%的网民都在29岁以下,35.2%的网民为青少年,中国网民年轻化的特点让社交网站和娱乐应用大受欢迎。”

但Websbook网的文章更提到一个缺点,即中国的社交网站及网友们容易倾向于使用或接受带强制性的广告推销、而不愿意采用西方开放式的应用开发与广告相结合:

“由于中国用户对入侵性的应用邀请容忍度更高,当地的社交网络应用已经达到了超级病毒性传播的阶段。经常会出现一些强制新用户邀请友人加入的应用,并在友人上线前执行任务。与西方社交网站的应用相比,中国社交网站用户在与友人在网上相遇后,经常会被要求与各种应用和广告进行更多的互动。

遗憾的是,仍有很多社交网站忽略了Open Social的重要性,在与第三方的商业合作中,采用更为熟悉的的“关系模式”。“关系”一词指的是在社交关系网内获得影响力及获得益处,是中国社会的核心概念。对社交网站而言,这种模式意味着社交网站与第三方合作时,更多是私下的、面对面的进行,而不是开发一个开放性的生态系统。”

网易科技、新浪科技、“网络编辑门户”和人民网等在2009年6月转载的广州日报文章,“中国式社交网站解密”,列出了一些中国网民游戏里虚拟的强制性商业手段极端成功的有趣例子。

譬如在上海一家媒体供职的贺迪,在“开心网”上玩得很成功,但不久后自己总结,便觉得只不过是将许多宝贵时间浪费在游戏里的扩展资产和搜罗奴隶:

“两个月前,贺迪在开心网上的虚拟资产已经达到了数千万元。他拥有9个奴隶,这些奴隶要么是他心仪的女孩,要么是他平时看着不爽的同事——全都被他搜罗到家里,供他安抚或者受他折磨。他拥有装修豪华、位于市中心最佳位置的别墅,还拥有一支赢了不少奖杯的凯迪拉克车队。

后来,他统计了一下——半年来自己每天花3小时上这个网站,一共是500多个小时、20多天。

“大半个月时间,我的一次年假也没这么长,我可以写多少稿件?大半个月我干什么不好啊?但是我现在只得到了一笔虚拟资产,几千万、几个亿又如何?””

又譬如在香港工作的沈尘,是Facebook的用户,从内地的初中同学处知道了“开心网”后他迅速申请了一个账号,但过了半年后突然不辞而别,在“开心网”上销声匿迹,但仍然保留了他的Facebook帐户:

“他删除账号的最大理由是,“觉得自己简直有了开心网强迫症”。“每天一有时间,就想着打开这个网站,看看谁在线,看看朋友们在做什么,真的很浪费时间。”

后来,即使是网站最标榜的“社交”功能,也让沈尘深感不以为然。“通过这个网络是可以认识朋友的朋友,但同时也把你暴露在所有朋友的朋友眼皮底下。有一些你并不想认识的人,同样可以申请加你为好友,或者通过朋友了解到你的信息。”沈尘自认“不善于拒绝别人”,所以在他200多个好友中,真正认识并相熟的不到10%。

“这个急剧膨胀的社交圈子对你真有那么大的实质帮助吗?那些连头像都不认识的新朋友,你真有那么多精力和他交流吗?”在他看来,真正在现实中相熟的朋友,根本不需要这种“刻意”的第三方平台来实现交流。其实让沈尘感到最不爽的是,自从有了开心网账户后,他和朋友们的直接交流反而减少了。

但沈尘没有删掉自己在Facebook的账户。“Facebook更注重个人介绍而不是互动游戏。我认为社交作用要更纯粹一点。””

Facebook更注重社交介绍,但也可以玩互动游戏,并且它的社交介绍方式注重于开放型的共同兴趣和志愿群体的活动,等于给他们提供聚合与免费广告的场地。

怪不得国内的一些专家担心Facebook会成为外国情报机构“颠覆”的渠道,如新加坡联合早报在2010年7月文章“中国可能加紧打击Facebook等社交网站”里报道:

“社科院7月7日发布中国第一份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指出社交网站已成为中国人社交的主要渠道,用户数量也达到相当规模,是2009年中国互联网的热点。

不过,报告点名指Facebook等社交网站“被西方国家情报机构所利用以试图颠覆他国政权,其特殊的政治功能让人心生恐惧。”其中提及在去年的新疆“7-5”事件中,Facebook有群组呼吁全球支持疆独的人一起行动。”

但这些中国专家们也懂得社交网站只不过是一种“新媒体”工具,关键在于是谁在使用以及如何使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明在蓝皮书发布现场表示,新媒体是把“双刃剑”,它在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等方面发展的同时,也给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军事安全等诸方面带来严重甚至严峻的挑战。

李慎明说,“从一定意义上讲,谁掌握新媒体,谁就将掌控世界”,正因如此,中国第一本新媒体蓝皮书的出版就显得非常有意义。”

也就是说,如果中国禁了公众可以使用的新媒体,不仅不能更多地影响世界还会使自己更为落后。

我自己使用Facebook的经验也使我对这一点很有体会:重要的组织机构有庞大的基金和人员,不管有没有Facebook这种新媒体,照样大规模运行;而我个人想表达一些观点和看法,以前没有互联网络时没人理睬,现在在Facebook设立的几个专题网页不但Facebook朋友们能看到,还得到了朋友外其他人的浏览,而且一些有兴趣的浏览人还成为爱好者(Fan),我不再是完全孤立了。

今天写到这里,下回介绍一下自己在Facebook的一个专题网页。

通过访问 WordPress.com 创建免费网站或博客.